关于举办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预通知

发布者:黄东方发布时间:2025-03-18浏览次数:12

各学院、相关处室: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及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选拔赛定于2025年1月至2025年4月举办,现将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一)全体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

(二)2020年6月以后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

(三)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组织机构

本届大赛暨校内选拔赛(以下简称“大赛”)在东华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职责明晰、归口管理、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团委、教务处、科研与科技开发处、招生就业处、国内合作与交流中心、江西东华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等职能部门和各相关学院共同承办、统筹推进。

大赛邀请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以及各部门负责双创教育老师等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评审和赛事指导有关工作。

四、各单位工作职责

(一)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大赛整体组织协调、大赛方案制定、宣传、项目评审、培训、重点项目培育、校赛、省赛及国赛组织等工作;向全体师生传达学校通知精神和大赛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项目,组织广大教职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教学成果、专利等可转化素材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组织网报工作,并通过OA办公系统及相关渠道定期通报网报情况。

(二)团委负责组织和遴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优秀项目报名参赛;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完成“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省赛、国赛参赛工作。

(三)科研与科技开发处负责动员组织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校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报名参赛。

(四)江西东华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创业公司报名参赛,对全校需要注册成为初创项目的团队提供指导服务。

(五)国内合作与交流中心、招生就业处负责在校友中挖掘符合大赛要求(毕业五年内)的优秀创业项目参赛。

(六)各学院负责动员在校本专科生、硕博生、毕业5年内校友创业项目报名参赛;负责组织和遴选国内外知名赛事、学院各类科创竞赛的优秀项目报名参赛;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参赛,重点挖掘和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参赛项目;负责各学院院赛组织、项目遴选、校赛项目推荐等工作;督促完成项目网报。

五、参赛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六、赛程安排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主体赛事共分为高教主赛道(含本科生及研究生创意组、创业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含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职教赛道(含创意组、创业组)、产业命题赛道4条赛道。具体赛程如下:

(一)2025年1月,大赛启动。各学院及相关单位要积极动员,充分发动,做好大赛宣传宣讲及组织工作。

(二)2025年3月,院赛。各学院完成项目初选,并择优推荐项目参加校赛(推荐项目网报网址:http://tycxds.uni-event.cn/ecut)。各单位负责老师将项目汇总表(附件7)Word版发送至邮箱h-348931432@ecut.edu.cn纸质稿交至创新创业教育学院302办公室。

推荐参加校赛项目数≤(在职老师数+在校学生人数[含本、硕、博])*1%

各学院网报项目底数=(在职老师数+在校学生人数[含本、硕、博])/4,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初,网络报名开放、截止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2025年4月,校赛。

1.高教主赛道

共分院赛、校赛网评、校赛现场赛三个阶段,评选金奖15项,银奖40项,铜奖85项。

2025年4月下旬,校赛现场赛阶段,采取8分钟路演(可含1分钟视频)+5分钟答辩方式进行,最终评选校赛金奖项目15项。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及职教赛道

共分院赛、校赛网评、校赛现场赛三个阶段,评选金奖5项,银奖7项,铜奖15项。

2025年4月下旬,校赛现场赛阶段,决赛采取8分钟路演(可含1分钟视频)+5分钟答辩方式进行,最终评选校赛金奖项目5项。

3.产业赛道

产业赛道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视命题发布时间另通知。

七、激励政策

依据东华理工大学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予以奖励。

八、工作要求

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发动在校生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和毕业生(毕业5年内校友)组团参赛,并为参赛团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做好学校初赛组织工作,各学院参赛完成情况纳入学校2025年度综合考核指标、2025年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指标。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跨院、跨校联合申报项目,获得省赛以上奖项的项目,评选组织奖时,成员所在单位均加相同分数。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学院应由书记、院长共同担任组长),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负责人,切实抓好大赛的组织工作。相关部门要充分落实好各自分工。

(二)广泛动员,主动作为。各单位要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师生积极报名参赛,拓宽渠道、深挖资源,重点走访、认真选拔,既要扩大和提升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更要保证参赛项目质量。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三)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做好大赛宣传工作,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手段,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要以本次大赛为契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助力“双创”升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附件:1.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高教主赛道方案

            2.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3.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职教赛道方案

4.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产业命题赛道方案

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6.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流程图

7.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

预通知附件1-7.docx7.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